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一種錯覺。台東(之三)


(鹿鳴酒店之山泉游泳池)

三、鹿鳴溫泉酒店

   這一天坐熱氣球挫敗後,我們還抱持著清晨明天4點要再來的希望,只可惜後面一天變成雷雨交加,直到要走那一天才有陽光,旅遊的計劃就是趕不上變化,所以那天的收獲剩下好茶還有鹿鳴溫泉酒店內超級舒服的裸湯,以及晚上在飯店內遇到一個街頭藝人「鄭春喜」先生的表演,他讓我們晚上時間變得更有趣,他用葉子吹歌、教小孩學折蚱蜢等逗得大人小孩笑嘻嘻,整體而言鹿鳴酒店設備都很不錯,價格與花蓮的「理想大地」差不多,但是餐飲特色不足,臨走前小孩在鹿鳴游泳池玩得不亦樂乎,我相信天氣越熱這個游泳池遊起來更棒。

書摘:「人們之所以連結,因於他們所做的事情,或者說得更為普遍,就是他們所處的脈絡,而每個人參與之脈絡所構成的集合,將是網絡結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兩個人共享的脈絡越多,就表示兩個人的距離越近,也越容易產生連結」但是「你想要認識世界世界另一端某個特定人士的機會非常低,所以對我們而言,『世界其他各地』與『同一條街』所擁有的社交數目大抵相同(摘自Kleinberg)」。


四、記憶深刻的池上鄉的萬安原鄉社區








    然而在台東最讓我驚艷的是遼闊的稻田,這是我們隔日待最久的地方,沿著台九線我們租車前往「米國學校」,只可惜當天的製米活動要11點才開始,所以我們在這裡發現農會販售的釋迦冰,真是超級好吃呀。而後我們以iPad搜尋跟米相關的地點,發現離池上火車站非常近的「萬安原鄉社區」,這個地方非常特別沒有特殊標誌,沒有Google地圖導航真的很難找到,但是若以最大那條路為指標就可以一路找到萬安社區了,但是要進入社區前的這些山景在雨後變成一種漂亮的灰,白雲仿佛變成水墨渲染開來,道路是一種筆直的優美曲線。
    萬安社區的一排稻田7月份正在插秧中,這個社區開放10~20人的親子預約插秧活動,同時也歡迎大家直接住在這裡的農村民宿,社區的人會幫忙帶四天三夜的活動,每個人的花費在五千元左右,這蠻適合我們下次再來居住的理由,讓我非常期待把小孩丟到田裡的樣子。而離萬安很近的地方就是伯朗咖啡大道了,我猜10月以後應該很適合騎腳踏車欣賞稻海,而萬安社區也提供腳踏車租借,我們在這裡待了3小時,主要是小孩在此玩搗糯米麻糬、用稻草做搥背棒,而老公就跟社區的人聊聊社區的再造,而我很驚訝原來新加坡等區的人非常喜歡來台東,因為他們失去了農村所以覺得新奇,這一群社區的人正在不斷的嘗試找出年輕人根留農村的方法,後來社區的阿伯也來湊熱鬧,言談中他們聊到了正在準備秋賞的稻田音樂會,六十幾歲的阿伯是Bass手,而我對這個提議充滿了興趣,想象中這樣的音樂會結合國小學生的嗓音肯定讓秋天更清涼與美妙,這個社區充滿了活力,我想玩四天三夜的確會很有趣。
    那天午餐我們在萬安這裡享受200元碗公餐,很貴但也很美味,小孩全部吃光光,這個社區已經非常知名,也可以在此買到有機米與其他個人品牌的米,那天老公買了近2千元的米再委由老闆宅配到家,我們還買了米麩,這是一種古早味的米食,與熱水泡在一起如芝麻糊卻擁有米漿的美味,看到這東西我卻不禁難過起來,想起癌末父親毫無食慾卻在醫院只想吃米麩,而我卻都不知道該去哪裡買,那種遺憾至今都酸酸的。
    午餐後萬安社區的老闆建議我們要去成功魚港走比較安全的山路,所以我們就開始從台九線(山線)開約1小時轉到台11縣(海線),為什麼想去海邊呢?主要是因為我前二天在花蓮吃完海鮮後意猶未盡,所以老公大人就很貼心的陪我找台東海鮮,另外一個原因是來台東沒看海我也覺得好可惜,所以就這樣我們追尋着海的足跡,只可惜那天下午狂風暴雨,而海邊的餐廳在下午2點後都休息,所以到現場後的我們只好再繼續從成功鎮往下開到東河鄉。







書摘:「為什麼口蹄疫這類的瘟疫會爆發的非常快速,因為口蹄疫必須經由動物間的直接幾處或者觸碰感染源的糞便或遭受病毒汙染的土壤方能散佈,但是無論是牛還是羊,少了人類的介入,都無法在不同的地區快速移動,所以你就可以想像一開始病毒祇沿著二維向度的地區空間散佈,大致如七百年前的黑死病一樣,然而混雜了現代的交通工具、現代的牲畜市場、旅遊與觀光等行為,地域的藩籬被打破了,所以病毒只要能夠找到其中幾條捷徑,便能將自己送進一個全新的疆域」,所以我們處在一個小世界?是的,可能將變成越來越小的世界,連結的好增加便利也增加危險散佈的速度。



*一種錯覺。台東(之一)

*一種錯覺。台東(之二)

*一種錯覺。台東(之三)

*一種錯覺。台東(之四)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EMBA 論文撰寫攻略1.0版


(探頭探腦的松鼠,也想一窺論文的奧祕)

        2012年6月25日下午4:00我終於完成論文口試,對我來說壓力已經解脫,剩餘只剩下修訂與上傳的程序,但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正面臨以下幾個處境,近期就要口試、已經寫一半了、還不知道該怎麼動筆、指導教授都還沒有著落?我回想我開始認真動筆其實是一個月以前,比起很多人一邊要工作一邊要寫論文,我很慶幸在此時剛好有獨處的時間,讓我每日花10小時完成論文紙本作業,我想一篇論文200小時的努力應該是最低標準吧,當然這中間我也跌倒了數次(論文章節、論文格式),而在那之前也上過政大論文寫作課程以及聽過學姊的分享,但是我只能說開始寫才知道卡住你的都是一些學長姐沒說過的事,這篇EMBA論文攻略目的在幫助大家減少跌倒的次數,順利完成EMBA的總結局「論文」最終章。

步驟一   如何選定指導教授與題目


        每一個人選定指導教授的目的都不同,在校園裡的潛規則經由訪問學長姐可以篩選出「最速配」的指導教授,然而論文題目的選擇有時候會跟你生命中的命運安排有關,你會開始出現要做現在的公司或未來有興趣的相關題目?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做現在手頭已經擁有的資料,的確那是最快的方法,你所需要的是用不同的思考邏輯去重新想問題與答案,這個過程的陷阱是你以為在實務進展會有所突破,但是我認為要看造化,因為論文不一定能解決實務問題,實務的問題本身的變因很多,但是一個認真的學生即使知道困難重重仍會往前邁進,所以聽聽你心裡的聲音再做決定吧;而我也曾經陷入這樣的掙扎,最後我剛好遇到產業內正在發展的新事業,此時正是App遊戲產業啟蒙不到2年的時間,論技術、論資金的門檻都比以往低,正是創業家的好機會,卻也是一個紅海市場,此時全球Apple已有60萬個Apps,所以初期我與指導教授聊到我想做Apps創業家的相關題目,我的指導教授是蕭老師他認為蠻有趣的,建議我先從觀察創業家的人脈著手,看看有哪些脈絡可尋,而我就這樣開始了論文前6個月的資料收集工作。

         我知道你仍然想知道到底要先選教授,還是先選題目?我認為你應該準備一至三個題目與有興趣的教授聊一聊,最重要的是回答自己寫這一篇論文的目的為何?何者對你而言最有趣?而你有多少時間可以用於寫論文?另外你的文獻探討哪些教授最熟悉?你的研究方法是量化還是質性研究?這都與教授的專長有關,不過學長們都沒說的秘密是你認為你的教授有多少時間看完你寫的論文?老實說教授比你想的更忙碌,教授是你的朋友卻不是閱卷老師,對於學生而言找教授也必須把教授的習慣弄清楚再做抉擇,某些教授是1對1個別討論,有些教授每月固定討論,我覺得選教授跟交朋友一樣,用心交往就對了!


步驟二   萬事起頭難,從哪裡開始寫?

        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上EMBA後我發現身邊的人開始更換為Mac電腦,不知道是何緣故,我猜是想要改變吧?而我也在考上的那一個月改用Macbook Air,最後也不知死活的拿來寫論文,或許這就是一個錯誤的開始吧,到後來我竟然遇到不會做圖目錄與表目錄的基礎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即使是用PC電腦也有許多人搞不懂,所以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還遇到寫完五萬字才發現我的論文格式是不對的,你還會遇到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APA格式」與文獻引用規則,甚至字體大小與行距、endnote操作等問題,論文的章節安排每個指導教授習慣也可能不同,所以要先問清楚外也要弄清楚每個章節的意義為何,最好跟指導教授問一至兩位他指導過後覺得論文格式寫得不錯的學生,再借論文進行參考,記住要找好的,找到差的自己看到最後邏輯都被搞亂了,這是我曾經重重跌倒的地方,希望後面的人少花這些時間。

        大部份論文會有六個章節,我聽說每個人寫的方法都不一樣,真正該怎麼寫我也不清楚,不過確認「研究問題」應該是最重要的,最好只要找一個問題即可,但可以從許多的子題回答這個主要的問題,而這也正是最需要指導教授的地方,因為口試一定必問你的研究結論有沒有回答研究問題,所以必須是值得被研究的問題才有機會形成結論,順便提一下,教授通常都問你非常簡單的「核心問題」,而那才是最花時間思考的地方。

       而在開始寫論文時還有幾個功夫要先做,他們是基本功夫卻未必會出現在論文裡,也就是白做工的地方,而我所說的是「文獻探討」與「採訪逐字稿」,而我的準備是這樣開始的,我很感謝教授介紹我看1973年The Strength of Weak tie的論文原稿,我的做法是把論文的原稿翻譯後分段做註解,然後我去看一些書籍或論文有引用到這篇原稿的文章,然後瞭解每個不同時期的人對這篇論文的看法,並將他們做成書摘,在這些相關的文章中您甚至會看到同時期的其他研究者的看法,舉例來說我的論文是探討「weak tie」與「diffusion」,我在「創新的擴散(1964-2004)」這本書看到Rogers用同質性與異質性來探討弱連結與強連結,另外我在「引爆趨勢(2000出版)」這本書也看到引爆趨勢的關鍵少數,而另一本「超級關係(2010出版)」看到弱連結在網路時代的發展,坦白說我看的書並不多,所以只能精讀,我的同學們的做法是看別人的文章找到原稿自己再讀一次後,再用自己的語調寫一遍,讀原稿的好處是翻譯成中文也不會有抄襲的疑慮,另一個好處是瞭解原意,但坦白說英文好一點的才能比較省力。

        同學中也有人請書僮代為查資料或共同研究,而學校圖書館於學校網路上利用關鍵字可以免費下載英文文獻,總之文獻這個章節雖然只佔一篇論文20至30頁的內容,但是寫起來真的很難,最後要簡短講出端倪也要靠對文獻的理解才能有洞見,所以試著把書摘重新排列與歸納就可以寫成文獻,再試著把文獻簡單條列5-8條重點,回答前人還有哪些不足,就可以寫出第一章的緒論與第二章的文獻回顧,文獻的回顧最終整理在證明「為什麼你還要繼續做這個研究?」,而這才是難的開始,因為文獻的回顧也是為第三章研究方法鋪路,找出你要怎麼研究才能回答問題,大部份EMBA在第三章是最弱的,因為我們很少自己做過量化問卷設計,或在進行質性的研究訓練也是明顯不足,所以第三章對EMBA學生而言是一個過程而已,但對於碩士生來說就必須扎實一點,我後來才發現要使用質性研究必須有不斷精進的耐性,如此才能把後來的故事好好交代清楚,也就是說質性研究不是第三章要交待清楚,也包含第四章與第五章的研究發現,關於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該怎麼進行我想也是學生非常需要指導教授的原因,同時也是學校的論文教學無法被滿足的地方,也可以說只有做了才能做中學,太早講學生也無法吸收,所以才會這麼不扎實,一個習慣有部屬才能成事的EMBA學生,寫起來真的格外吃力,不過收集資料的方法,EMBA學生畢竟人脈廣,消息也較為可靠,所以研究者只要清楚交代自己使用哪些獨到的收集術,必可以將第三章整理完畢。

         我的第四章是個案背景,第五章是研究發現,而論文的精髓在研究發現,但我卻發現自己寫得不順暢,在那之前我做了一些採訪的逐字稿,我發現用於整理個案背景有幫助,同時在研究發現時也可以幫助自己看到「蛛絲馬跡」,然而我仍然在此章節遇到阻礙,寫到此我才發現第五章需要時間讓自己想清楚,因為可能一周以前的研究發現跟此刻已有不同,而我在最後整理口試ppt與自己嘗試用錄音筆錄下自己的口試練習時,也有另一次的研究發現,到底該怎麼醖釀研究發現?老實說我過去沒有寫長篇萬言字的訓練,論文是我這輩子寫最多字的著作,我開始的做法是趕緊寫就對了,但是寫到第五章開始遇到研究的瓶頸,字寫太多就開始發散,仿佛進入迷霧森林,看不清楚路在哪裡,但是利用ppt或錄音筆時卻是要講出最重要的內容,此時反而可以看到一點點路的痕跡,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或許學長姐可以試著考慮用ppt來重新整理脈絡,可能有助於把自己從一堆文字中挖出來,寫到這裡我其實才感受到能力的有限,自己當初要二週寫完論文是多麼不自量力,套句蕭老師給我的安慰「寫作會讓人發現自己的渺小」,但是所謂的渺小就是要找出不易發現的事實,如果寫得好可以呈現恍然大悟的感覺,寫到這裡也回想到蕭老師所說的質性研究是以借鏡的方式讓讀者看到前所未見,但質性研究不在於複製個案,這或許也是我們來EMBA上課後的寶物,因為成功最難是複製機會(MIB 3電影裡的台詞);寫論文也是知易行難,最難求得的是頓悟靈感,來EMBA上課最終的那個寶物,其實也是藉由寫論文的過程,重新再讓自己見所未見,反璞歸真,所以來商學院唸書不會變得比較會賺錢或升官,而是重新認識自己與活出自己。